帮残疾人树立信心比单纯救助更重要
- 主页 /
- 媒体关注 /
- 媒体关注
帮残疾人树立信心比单纯救助更重要
2010年9月那段时间,朝阳街道西庄村的残疾人厉树青曾一度有过轻生的念头。
她的日子真是过不下去了,19岁的那场交通事故让她身负残疾,因此也没成上家,一辈子无儿无女,10年前,唯一照顾她的母亲也去世了,2009年9月不慎轮椅侧翻又摔折了腿,生活困顿,连个说知心话的人都没有,有一段时间甚至窘迫得连住得干净一点都做不到,因为无人打扫家中,家里垃圾成堆,还散发出阵阵异味,看着自己残病交加的躯体和千疮百孔的家,除了自杀,她觉得自己别无选择。
一个偶然的机会,连云港市红旗义工爱心之家的成员们了解到了厉树青的窘况,于是他们决定去厉家看一看。
“那些场景我至今都忘不了,心里太难受了,说是一个家,哪有家的感觉。”负责人刘爱东回忆说,当时厉树青脸色晦暗,无精打采,双眸中盈满绝望,也不怎么搭理人,走进她身边就能感受到巨大的悲伤和凄凉。一个当时只有49岁的人,看上去像个年过六旬的病弱老者,谁能理解她内心的苦楚呢?
“她已经绝望了,跟她说什么都没反应,兀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所以我们必须先让她重新振作起来。至于帮助、救助什么的,那都是后话了。” 刘爱东说。
于是2010年10月,爱心之家专门制订了“爱心助残计划”,并成立第一批项目帮扶基金,在基金平台的号召下,从那时起到现在,先后有700多人组成多批新老志愿者队伍去厉树青家里做义工,他们不仅过来打扫卫生,还带来了生活用品,帮厉树青做饭、理发、洗衣服,甚至还帮她洗澡,闲暇时陪她说话、和她谈笑。此外,在“爱心助残计划”第一批项目帮扶基金平台的号召与努力下,义工们还与社会上爱心人士共同为厉树青筹款近5万元,为她购买了冰箱、洗衣机、电动轮椅、进行危房改造等,同时协调村委会为她办理了低保。一点一滴的爱心帮助厉树青树立起生活的信心,走出了悲观厌世的阴霾。现在厉树青一个人生活得很好,很快乐,她逢人就说,多亏这些义工们,否则自己早就不在人世了。
如今,残疾人在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都享有种种优惠政策,但很多人仍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若论生活的难处,残疾人只比健全人多,不比健全人少,残疾人有时候不张嘴,多半因为骨子里自卑,可张嘴了,又怕麻烦别人,怕自己成为别人的负担,进而更加自卑。这似乎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当这种自卑感累积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时,就会变成强烈的绝望,因此对他们的救助,不能过于简单化。
“我们的惯常思维认为救助就是给钱、给物、传授技术、给找份工作,事实上在那之前,我们要先用温暖细腻的爱心安抚他们受伤的心灵,帮他们重拾生活的信心,让他们走出封闭、半封闭、悲观、绝望的状态,然后才能谈后面的事。”刘爱东说。
人们都知道,“毁掉一个人的自信轻而易举,而树立一个人的自信却很有难度”,难是难了点,可这却决定着我们助残的效果,尤其是对残疾孩子,这是重塑他们健康人格至关重要的一步,而如果重树信心回归生活的残疾人受到爱心感召,再加入义工队伍去慷慨地帮助别人,这就形成了“以残助残”的良性循环,在助残实践中,这种模式势必会让我们的助残行为事半功倍。
所以,当我们所有人面对助残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大家有很多种选择,可以送爱心、送工作,可以送技术、送资金,更可以无私地给予他们生活的信心,因为有了信心,他们就有了希望,而希望常孕育着催人振奋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