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为残疾人送来亲情服务
- 主页 /
- 媒体关注 /
- 媒体关注
无障碍,为残疾人送来亲情服务
坐着轮椅怎么上台阶?够不着挂号台怎么办?去卫生间如厕怎么办?怎样才能坐进拥挤的电梯?口不能言,打手语医生看不懂怎么办?
健全人“就医难”都成了社会热点问题,残疾人就医更是难上加难。去医院看病,挂号、检查、排队、缴费、取药、治疗,对健全人来说不外乎多跑腿、多等待、多费时间,而对残疾人来说,由于肢体、视觉、听觉甚至智力存在障碍,他们移动费时费力、有口不能言、有耳不能听,甚至看不清医生的模样,没法完全配合医生,因此在就医中频繁遭遇不便,这往往会给他们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
海州区聋哑人李运(化名)就曾有这样一块“心病”。以前他最怕去医院,因为看病对他而言是一件非常有难度的事,医护人员不懂手语,他只能用纸笔和他们交流,但往往说不清楚,答非所问,影响后续治疗,还会招来别人异样的目光甚至埋怨,所以他平时尽量少去医院,能自己买药解决最好,实在挨不过才硬着头皮去医院,可每次看病之前都会唉声叹气上好半天,有时候晚上做梦都是和医生在满头大汗地交流的场景。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运去市第一人民医院探望住院的朋友,路过门诊大厅时,他发现了一站式服务中心的服务台上立着一块印有爱心标志的“手语导诊服务台”牌子,便上前比划着询问住院部在哪里,没想到穿着红马甲的“学一麟”志愿者马上走过来打着手语与他交流,双方沟通毫无障碍,这让李运十分吃惊。
从那以后,市一院就成了李运看病的“定点”,这些身穿红马甲的“学一麟”志愿者热心地陪他挂号、看病、检查、取药,有他们在身边,李运和医生沟通十分顺畅。
“日常接诊时,听障人士来医院就医在沟通上不是很顺畅。面对这个庞大的特殊群体,作为服务机构的医疗单位,没有懂得手语的专业医务人员不能说不是个欠缺。于是,医院就想借鉴国外医院的义工模式,招募志愿者成立一个专为聋哑病人服务的手语导诊社团,而我们的初衷,就是把院外的无障碍通道,延伸到医院里面来。”市一院纪委书记胡蓉说。
市一院的手语导诊团可不是只凭一腔热情做事,他们向市特教中心的老师请教,口袋里时常装着手语手册,业余时间志愿者们还互相切磋交流,医院里甚至还举办手语社团活动和定期考核……如今,市一院的手语导诊团可以和聋哑人很顺畅的交流,在全市的聋哑人群体中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江苏省聋协、镇江市聋人协会、镇江市残疾人协会等单位甚至专门赶到医院“取经”。
“除此之外,我们还改造了医院的无障碍设施,肢残人士在医院移动很方便,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更可以为肢残、智残、盲人就医提供全程陪同导诊,帮助残疾人提前挂号预约,设置残疾人挂号窗口,这样残疾人就医就没有任何问题了。”胡蓉说。
志愿者们身穿的红马甲和身披的红缎带上常印着“学一麟”、“麟·聚·爱”等字样,这里频繁出现的“麟”字就取自市一院首任院长刘一麟博士的名字,传承的就是老院长仁心济世、精诚助人的可贵精神,志愿者们用满腔热忱为残疾人消除病痛的同时,也抚平他们因就医难造成的心理压力。用志愿者的话来说,红马甲、红缎带着残疾人看病,就是老院长的爱心陪着残疾人就医。
如今在我们的城市里,“无障碍”设施随处可见,从道路到公厕,从楼梯到广场,城市无障碍设施已成为我市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但同时,社会对残疾人的人文关怀还远未到位,这制约着残疾人走向社会,获取更多的生活空间。
事实上,“无障碍”环境既包括物质环境,也包括信息交流环境以及大众心理环境的无障碍。前者是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的基本条件,后两者则指社会大众以及残疾人自身的心理认同,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消除服务、心理、沟通等方面的制约,才能使残疾人真正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这是残疾人最终融入社会的关键所在,也是健康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真正的无障碍,在路上,也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