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偿奉献四十载 不离不弃慰残疾

  • 主页 /
  • 媒体关注 /
  • 媒体关注

无偿奉献四十载 不离不弃慰残疾

来源: 作者:时明亮 张金忠
 

在灌云县伊山镇东北角,有一个叫黄庄的自然村庄,这里民风纯朴,村民之间和睦相处,邻里之间其乐融融。行在其间,洋溢在身上是一种亲近乡土、回归自然的感觉,然而,萦绕在耳边更多的是这里一个平凡而又令人感动的故事……

故事还得从三十八年前说起,晏文花有一个表兄弟叫陈福伦,住本县下车乡仲集村,虽然从小就患有痴呆症,但有父母无微不至的照料,生活还能过下去。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72年其父母突然先后病倒,怀着对世界无限的爱和对孩子割不断的亲情,双双撒手人寰,留下刚满20岁的痴呆孤儿。

当时晏文花看在心里,急在心里,舅父舅母刚刚去世,留下的痴呆表兄无人照顾,他怎么能活下去?可自己的孩子还小,家庭也不富裕,还要负担上有老人下有孩子的重任,在那个年代,添一口人吃饭,还要吃药治病,无疑是给并不富裕的日子雪上加霜。想起舅父舅母临终前那双渴望照料儿子的眼神,晏文花横下一条心来,只要我有饭吃,也不能让陈福伦受罪……

盘算了一夜,第二天早上,晏文花向丈夫说出了心里话,当时丈夫听了没有说话,思忖了一会说:“我们现在很困难,但对陈福伦来说更困难,连生活都不能自理,我们不帮谁帮啊?我也考虑过,作好吃苦的准备。”丈夫的一番话,解除了晏文花的后顾之忧,让她感动了好多天。

接下来的生活琐事让晏文花的夫妇吃尽了苦头,陈福伦刚来时变得缺乏主动性、活动减少、孤独,对周围环境兴趣减少,对周围人较为冷淡,对新的环境难以适应。常常情绪不稳,易激怒,晏文花夫妇就不厌其烦地与其沟通,带出户外活动,减少孤独感和恐惧感,使她渐渐适应了新的生活。

痴呆病人一般生活都不能自理,不知饥饱、容易造成饮食过度或摄入不足,吃东西常常囫囵吞枣、不知咀嚼,很容易发生呛入气管、烫伤、噎食等意外,吃饭时她俩必有一个在旁照看。有时候痴呆病人的大小便失禁,她们就及时给病人换洗,并定时换洗床上被单被褥,以减少发生局部湿疹、泌尿感染和褥疮的机会。

多年来一直形成了这么一个规矩。每到冬季她就早早地为陈福伦准备好棉衣棉鞋等取暖衣服,自己睡觉前总是到他的屋里走一圈,直至到他睡下,她们才坦然地忙活自己的。每到夏季给陈福伦换上电风扇取凉,她们夫妇总是教育自己的孩子把好吃的先让给表叔先吃,自己却省吃俭用。

最令人头疼的是痴呆病人遇到刺激或恶劣天气等原因会发病,记得有一次夏天晚上,乌云密布,电闪雷鸣,风雨交加,刚刚吃完饭坐在椅上的陈福伦突然口水直流,瘫坐在地上,不省人事,“不好”,晏文花急忙把陈福伦扶在床上,随后冲出房门,深一脚,浅一脚地往村里找人叫车。当时自己心急如焚,出门忘带雨具,路上几次摔倒,又几次爬起,不顾一切地向村中跑去……,在村民的帮助下,陈福伦被及时送到了医院,得救了。她那颗悬着的心才慢慢地平静下来,定定神,看看医院墙上的挂钟,已是夜里2点多了,身上的摔伤隐隐作痛。原来在奔跑中腰部受伤,右手腕崴了…

陈福伦也曾走失过,他一个人摸到县城,谁知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这可急坏晏文花夫妇,她们整夜不睡觉,找遍了县城大街小巷,问讯了千人万门,殊不知陈福伦睡在电线杆下已进入梦乡。

有一次吓坏了浴室老板。陈福伦冬天洗澡一般都在家里进行,到浴室洗澡一直洗到澡堂关门放水,他不知道搓背,只知洗着好玩。晏文花和丈夫要找遍县城大小浴室,往往是深夜。

当人们再发现晏文花夫妇陪着陈福伦在村中散心的时候,村民们见了说:“你们也要注意好自己的身体呀,福伦全指望你呢。”可她们总是笑笑说:“没事,我们能挺得住,已经习惯了。”

一份付出,一份回报。通过治疗,配合康复锻炼,陈福伦的病比以前好多了,现在已58岁了,在晏文花家过了整整40年,当村民看到陈福伦傻笑时,知道他正快乐地生活着……

日头仍旧从东方升起,每天还是这样忙碌,她们的心却开朗了许多。多年的辛苦操劳,忙忙碌碌,缺少正常生活规律,晏文花的身体也不如从前,还患上了高血压,犯了颈椎骨质增生毛病,有人说她们付出太多了,可她们却不这么想,多年来,夫妻俩相互支持,没有埋怨,虽流过泪,有过委屈,但从来没有后悔过。得到更多的是夫妇之间的这种坚持,儿女给予的力量。

这对农村普通的夫妇,她用自己平凡的人生,诠释人世间最宝贵的真情,把自己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这个特殊的家庭,用她们那颗最善良的心怀温暖着这位痴呆病人,谁能算得清她们付出了多少心血、多少汗水,正是象她们这样一些勤劳、善良、纯朴的农民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美德,正是她们无怨无悔的奉献,使多少特殊的群体充满了温馨,充满了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