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品牌化 力争机制化 ——省脊髓损伤者生活重建训练营(连云港站)结营

  • 主页 /
  • 专门协会 /
  • 专门协会

探索品牌化 力争机制化 ——省脊髓损伤者生活重建训练营(连云港站)结营

来源:连云港市肢残人协会 作者:连云港市肢残人协会

10月23日至29日,由省肢残人协会主办,连云港市残联、市肢残人协会承办的省脊髓损伤者生活重建训练营(连云港站)顺利举办。来自全市的20位脊髓损伤学员在康复指导师、陪护人员以及志愿者的陪同下,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最大限度地实现功能重建,提高了生活质量。

微信图片_20231031151538_副本.jpg

脊髓损伤也称截瘫或高位截瘫。伤者余生只能坐在轮椅上,二便失禁、褥疮、各种感染等并发症常伴左右,生活无法自理的他们生活往往陷入困境。为此,中国肢协和我省肢协早年便成立脊髓损伤者专门委员会,在残联领导下具体指导和推动脊髓损伤者的康复训练。近年来,我省肢协陆续举办康复训练营,受到当地伤友一致认可。

“脊髓损伤者生活重建,是紧密衔接医疗模式后的社会模式,对伤者后续生活有着重要意义。”作为国内首个损伤位置最高,能自理且持证上岗的颈椎同侪老师,中国肢残人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此次训练营的康复指导老师杨素玲,曾受益于中残联、中肢协专业康复人才的各类培训,并致力于将自身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帮助众多伤友进行康复训练。在开营仪式上,杨素玲告诉记者,“通过伤友服务伤友的“同侪教导”形式,训练营的陪伴、协助、激励,可以将原本需要几年、十几年的适应期,缩短为几个月 ,甚至更短,最终让伤友重塑自立能力。”

8MIIrZdZnMCykJiKRS1lCaCJ_副本.jpg

据了解,作为我市将重点打造的品牌项目,市残联和市肢协前期对脊髓损伤者生活重建训练营项目的申报审批,教练的培养选拔,学员的发动挖掘,以及培训场地的比对选择等做了大量工作,并于去年12月开创性地举办了首期生活重建训练营,为全市脊髓损伤伤友们推开了一扇康复大门,也为之后举办生活重建训练营积累了良好经验,甚至为全省训练营工作做了品牌化发展的探索。

参训学员中有老学员,也有新面孔。去年年仅7岁的参训学员王梓伊,经过训练营的推荐,如今已成为省残疾人运动队的一名小运动员;东海县的张小愁大姐,通过参加首期训练营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开始走出家门,感受外面的世界;新学员王冬雷受伤13年未曾出过门,来到本次训练营让她对生活有了新的希望和憧憬;新学员赵兵大哥颈椎受伤之后的几年全靠家人帮助才能完成翻身、坐起、吃饭等动作,在训练营老师的科学指导和伤友的热情鼓励下,已经可以自如地完成这些动作;更有伤友在训练营第一次学会了轮椅上坡、第一次学会了自己更换尿不湿、第一次学会了正确使用导尿管……

“今后我们将继续采取‘掺沙子’的方式,让更多的伤友有机会参加训练营,获取生命的力量和生活的技巧。”市肢协负责人表示,“这一期连云港训练营,我们从营标(logo)设计模板、会务组织模板、训练体系模板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借鉴和提炼。意在向品牌化、标准化的方向在全省率先迈出一步。同时,市肢协将对举办训练营过程中的一些创新性思路和探索进行经验总结,在为我市尽快形成工作机制、打造品牌项目、建设长久性阵地打下坚实基础的同时,也将为全省脊髓损伤者生活重建训练营项目实现品牌化和标准化打好头阵,提供借鉴和参考。

微信图片_20231031151600_副本.jpg